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热线

400-123-4567

| 服务项目 |

浅痕深意古技新生:江苏大学社会实践团队探访常州非遗牙刻

时间:2025-08-22 13:37: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瑰宝,它以独特的形式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各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从古老的民间故事,到精致的传统工艺,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共享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照亮了人类的精神世界。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风险,保护与传承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2025年7月,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浅痕深意,古技新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常州象牙浅刻艺术的工作坊,近距离感受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踏入传承人王明盛先生的工作室,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四周陈列的作品瞬间攫取了所有人的目光薄意浅刻的山水屏风烟云浩渺,象牙与红木的组合作品“常州三杰”庄严肃穆,更有细如发丝的米粒微刻书法在放大镜下纤毫毕现,令人屏息。王明盛先生如数家珍地讲解着浅刻的发展历史和不同流派刀法的精妙差异,指尖拂过那些温润如玉的象牙表面,每一道看似简约的线条背后,都是数十年功力凝练的“轻”与“准”。“这是刀尖在象牙上的舞蹈。”一位参观者不禁感叹。

  短暂的观摩以后,体验环节让跃跃欲试的学员们直面这门技艺的严苛挑战。在王明盛先生的指导下,大家手持特制刻刀,尝试在处理好的竹子上留下竹叶纹样。然而,看似轻盈的运刀却需要全身力量精妙的控制下刀需果决,力道需适宜。用力过大则难以平滑运刀;用力过小则难以留下刻痕。不到十分钟,同学们已指尖微红,额角沁汗,此时同学们才真正明白了所谓“刀尖上的芭蕾”的背后藏着无法想象的辛苦与汗水。

  随后的采访环节,王明盛先生面对众人,坦诚道出象牙浅刻传承的喜与忧。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已于2017年12月31日全面停止,原料的严格限制成了最大挑战。

  “坐得住冷板凳的年轻人太少了,这需要盎然兴致,更需要持之以恒。”他欣慰于近年政府与社会关注度的提升之时,也为年轻学徒的稀缺感到忧虑。“这些物件承载的不仅是美,更是中国人的智慧与耐心。只要还有人愿意看、愿意学,我就一直做下去,让这门手艺的呼吸声不要停息。”这就是一代非遗传承人朴素的心声。

  青年是社会的鲜活血液和未来的引领者,其对新知识的渴望,对创新的热忱,对社会责任的理解,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这个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浅痕深意,古技新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探访与体验,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也制作了采访视频,投放到多个平台,希望通过新媒体等多元化的方式,传播文化遗产的价值,提高社会的保护意识,使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本次探访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守护与创新的深度对话。象牙浅刻以其极致工艺震撼人心,而其传承之路也清晰映射出诸多传统手工艺的共同困境如何在传承传统工艺与顺应时代发展间找到平衡点?当传承人们带着指间的微酸与心头的震撼离开时,一个问题萦绕不散:我们能为留住这些即将消逝的“微光”做些什么?象牙浅刻的未来,需要的不仅是传承人的孤勇,更需要社会认知的普及与更系统的手工艺人培养途径。“浅痕深意,古技新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探寻非遗文化,为非遗文化传播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份历经历史沧桑之美,绽放属于它的新色彩。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99号   电话:400-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2018 某某夏令营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xxxxxxxx号